聯準會在週三如外界預期降息25個基點,使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調降至3.75%–4.00%。由於市場已經消化這次降息,加上美國政府停擺造成的數據缺失,此次降息以及聲明的細微修正並未造成太大的市場波動。
更值得注意的是聯準會主席鮑爾的記者會,他強調未來會議(包括12月)的降息「並非板上釘釘」。回顧9月時,聯準會的點陣圖顯示大多數(但非全部)決策者偏向在2025年合計降息75個基點——隱含著9月、10月與12月各降25個基點的期待。由於缺乏足以實質改變預測的新數據,目前尚不清楚為何多數意見會出現轉變。不過,我們解讀鮑爾針對12月會議所傳遞的明確訊息,是在試圖對抗市場反應的價格:在10月會議前不久,短期聯邦基金期貨顯示12月降息的機率超過90%。鮑爾的談話起了作用。截至本文撰寫之時,市場隱含的12月降息機率已降至約70%。我們的基期預測仍認為12月將降息,但確定性已降低。
聯準會同時宣布縮表(QT)將在12月1日結束,原因是準備金下降且貨幣市場利率走高,這顯示銀行體系的準備金已不再充裕;如果聯準會繼續縮減其有價證券部位與準備金,準備金可能出現短缺風險。為了維持證券投資組合的穩定性,聯準會將持有的美國公債再投資,而非讓其自然到期退出,並將房貸抵押證券的贖回所得再投資於國庫券。
在數據有限之際謹慎採取寬鬆政策
聯準會只對聲明做了些微調整,反映出在缺乏新的勞動市場數據情況下,決策者採取較為謹慎的態度。鮑爾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是否進一步降息將取決於勞動市場下行風險是否真的出現;鑑於政府停擺造成官方數據延遲或缺失,這一點難以判斷。鮑爾提到可參考各州的失業保險申請數與民間的職缺指標,這些數據自9月以來相對穩定,暗示勞動市場可能比部分人擔心的情況要好一些。此番言論也使債券殖利率小幅上升。
我們認為,9月相對疲軟的美國通膨數據(雖然延遲發布,但最終於10月24日發佈),支持了預期中的降息理由。消費者物價指數報告顯示,撇除關稅影響程度不均,美國服務業通膨正逐步向聯準會的目標靠攏。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維持在3%,若剔除估計約30個基點的關稅影響,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約為2.7%,落在聯準會目標的一個相對舒適區間內。
此外,雖然一些替代性指標顯示美國勞動市場在一個低強度但相對穩定的水準下運作,但近期各產業企業裁員公告數量有所增加,顯示下行風險依然存在。
最後,從平衡風險的角度來看,將政策利率維持在較接近中性的位置仍然合理。根據聯準會在9月的最新預測,只有一位決策者估計中性利率應等於或高於目前聯邦基金利率區間中點(3.875%)。考量到聯準會成員 Jeffrey Schmid 在10月的降息投下反對票,我們推測他可能是那位參與者。對其他成員來說,至少還需要再降息一次才能達到中性水準。
綜上所述,我們的基期預測仍認為12月會降息。不過,在鮑爾今天的談話後,我們和市場一樣,對此結果的確定性降低了。
2026 年貨幣政策展望
展望後市,除非勞動市場進一步惡化,否則我們預期聯準會在2026年的降息步調可能會放緩,甚至可能再次出現較長時間的暫停。政策制定者對長期中性利率前景的看法分歧,這反映出他們對通膨、就業以及中性利率本身的不確定性。待政府重啟、官方資料恢復發布後,若進一步出現勞動市場疲弱、通膨持續降溫以及經濟成長放緩的證據,就會支持貨幣政策仍然緊縮的觀點,並需要更多降息才能回歸中性。
不過,關稅的轉嫁效應以及預期在2026上半年推出的財政措施,可能使聯準會更難精準訂定中性利率,並促使其回到「視每次會議數據而定」的謹慎決策模式。
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策略
貨幣市場利率相對於準備金利率(IORB)的持續走高,可能是促使聯準會終止縮表的原因。從12月1日起,資產負債表規模實際上將維持不變。聯準會也邁出縮短資產負債表加權平均到期日(WAM)的第一步,宣布會繼續讓房貸抵押債券到期或攤還後,將款項再投資到國庫券。但決策者仍必須決定何時以及增加多少資產負債表規模以維持這種穩定狀態,並思考如何進一步降低加權平均到期日,使其更貼近市面上流通的公債結構。
總結
鮑爾表示12月降息並非板上釘釘,反映出聯準會愈來愈倚重數據來決策。展望2026年,我們認為聯準會的政策路徑將取決於勞動市場是否會進一步走疲。就目前而言,聯準會已為自己爭取到時間與選擇權,以因應接下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