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近期市場波動加劇,黃金價格仍維持自1970年代以來最強勁的漲勢,主要受到各國央行買盤及資金流入的支撐。
- 除了黃金之外,投資人也應考慮廣泛配置大宗商品,因為這不僅能提供具吸引力的報酬潛力,還能提升投資組合的多元分散配置效果。
- 大宗商品有望受惠於長期結構性力量,包括AI浪潮、綠能轉型,以及大宗商品生產商轉變其資本配置行為。
近期黃金價格一度突破每盎司4,300美元,雖然隨後回吐部分漲幅,但仍成為市場焦點。我們認為投資人也應該關注支撐多數大宗商品市場的長期結構性因素,以及廣泛配置大宗商品在提升報酬潛力與分散風險上的作用。
儘管近期黃金價格波動較大,但過去一年整體漲幅甚至超越標普500指數。推動黃金上漲的因素包括:(1)各國央行買盤,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藉此分散儲備並防範資產遭沒收;(2)已實施及預期的美國聯準會降息,因利率下降降低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3)高資產客戶、全球主權基金、退休基金及散戶投資人持續投入實體與金融黃金產品,這些投資人希望在全球數十年來最大的金價衝擊後,持有實質資產以因應投資組合中潛在的通膨風險。
上述因素推動黃金及白銀的名目價格創下歷史新高,黃金更達到過去45年來的實質價格高點(見圖1)。
黃金並非當前唯一具吸引力的實質資產
在近期通膨期間,黃金投資人可能獲得可觀收益,且支撐黃金上漲的多項因素仍可能持續。然而,黃金並非唯一亮眼的實質資產:自2020年以來,廣泛大宗商品表現優於固定收益,僅略低於全球股票及非科技類美股(見圖2),且波動性更低。
支撐大宗商品的結構性趨勢:綠能、AI、資本支出紀律
近十年,大宗商品的強勁表現並不令人意外。許多結構性趨勢形塑大宗商品報酬,且我們認為將持續帶來利多,包含綠能轉型、AI浪潮、大宗商品生產商的資本配置行為,以及加劇的地緣政治與貿易緊張局勢。
綠能轉型成為工業金屬與能源長期需求的動能。風力發電場、電動車與太陽能光電廠的建設對礦物的需求遠高於傳統化石燃料設施;例如,一座陸上風電場的礦物用量約為燃氣電廠的九倍。
因此,用於支撐能源轉型的原物料需求應會維持正成長。舉例而言,中國曾一度占全球工業金屬需求近六成,後來不動產衰退明顯壓抑了該需求。然而,全球能源轉型帶動的資源需求明顯抵消了這一影響,需求成長雖趨緩,但仍維持正向。
此外,AI驅動的全球經濟轉型也帶來額外的需求,因為AI需要大規模支援基礎設施的擴建,包括資料中心、公用事業及能源供應,而這些擴建又需要大量資源,例如工業金屬,以及傳統與再生能源。
供給方面,全球對工業金屬與傳統能源的投資已連年下滑。全球金屬產業的資本支出占營收比重降至數十年低點。礦業公司傾向以創新高的股利回饋股東,而非重金投入那些需要數年才能獲利的大型專案。此外,過去只需五年的礦業專案,如今因環保與社會議題影響,往往延長至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完成。在能源領域,美國頁岩油企業於2010年代表現不佳,促使許多能源公司優先修復資產負債表並回饋資本給股東,限制了產能成長率。如今多數能源生產商將自由現金流再投資於產能的比例處於歷史低點。
最後,地緣政治熱點的不確定性持續存在,這些地區不僅是重要原料的生產地,還涉及加工與運輸,這一長期因素通常為大宗商品提供支撐,但同時也帶來顯著波動。
投資焦點:大宗商品具吸引力
對於希望掌握這些長期趨勢、對購買力進行避險並多元分散配置投資組合的投資人而言,廣泛配置大宗商品可能是一個具吸引力的選擇,並可作為黃金部位的補充。
我們認為,這點在與固定收益的多元分散配置效果上尤為明顯。雖然黃金與股票的相關性較低,但由於其與實質殖利率呈反向關係,黃金與固定收益的相關性並不那麼低(見圖3)。相較之下,廣泛大宗商品與固定收益幾乎不相關,且相較於黃金或其他名目資產,對通膨意外事件更加敏感(見圖2的通膨貝塔係數),凸顯大宗商品作為通膨避險配置的韌性。
近十年,全球總經與市場變化驗證了「用大宗商品與黃金為通膨避險」的實際案例。歷史上,把大宗商品納入投資組合,通常能在相對於傳統60/40配置外,提高報酬並降低整體波動(見圖4)。
歷史顯示,通膨無須上升甚至無需特別高,就足以構成持有具流動性實質資產的理由;在通膨僅略高於央行目標的期間,實質資產不僅帶來降低波動的優勢,亦能支撐報酬。雖然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但我們預期近年來的結構性動力將持續存在,並在未來多年支撐大宗商品的報酬。